
吳哥旅遊最難以適應的應屬炙熱的天氣,正午時分熱情的陽光幾乎將人融化,遊客們泰半回飯店小憩,
因此真正遊賞景點的時間極其有限,小林建議下午遊賞吳哥窟,因為光線較適合拍照,但因安排
巴肯山觀落日,因此整個吳哥窟只算走能馬看花,幸好觀日出時又再訪吳哥窟璀璨風采,否則如此倉促
的自助旅行還真令人遺憾呢...
吳哥地區最主要的寺廟建築吳哥窟(Angkor Wat)又稱小吳哥城,由蘇利耶跋摩二世(Suryavarman II)於1113年至
1150年間建造。打破傳統設計,以五塔和三層迴廊構成,吳哥窟是一座獻給毗濕奴神的須彌山寺,也是當時的國寺。
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西北部,原始的名字是「Vrah Vishnulok」,意思為「毗濕奴的神殿」。
1992年,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,自此吳哥窟成為柬埔寨旅遊勝地。一百多年來,世界各國投入
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,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,吳哥窟的造型,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,
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。
吳哥窟寺坐東朝西,是吳哥遺址中唯一正門向西的寺廟,取西方極樂之意,據傳乃準備做為國王陵寢之場所。
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,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,也是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,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,。
縱通路的南、北各有一座藏經閣,在藏經閣和寺廟之間,有一片荷花池塘,午後到訪時五座寶塔的倒影
清晰可見,這裡也是觀賞日出的好據點,小林說天氣好時,太陽從寶塔間冉冉昇起,那種磅礡氣勢令人感動莫名
,我們摸黑到此等候,只見天空的一隅泛著金光,無法感受金色吳哥的壯麗,天未亮時的吳哥窟反而予人美好的期待...
正中央的西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,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簷雙排石柱畫廊連通,各塔門都有縱、橫通道,交叉成十字形,
縱通道以出入寺院,橫通道以遊覽畫廊。
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,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佈局:祭壇和迴廊。
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臺組成,一層比一層高,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。
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,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。
為了趕赴巴肯山觀賞落日,小林帶我們抄小路上山,路程約莫15分鐘左右,挺陡的大夥兒氣喘吁吁的...
抵達時遠望山頂平台已擠滿遊客,幾近垂直的小石階,需要手腳並用向上爬,回想起來挺危險的...
爬了2/3的石階總算看見夕陽,前方人頭鑽動,勉強掙個位置欣賞夕陽餘暉,人擠人心裡戰戰兢兢的,
缺少從容與悠閒的心境,對巴肯山的落日並無期望中的感動...曲終人散後才發覺兩位美眉不見蹤影,小林
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,幸好只是虛驚一場,原先殿後的美眉,技高一籌地爬到巴肯山最高處的平台喔!